当科技触达温度:三千步,为社区居家养老康复注入“行走的力量”

去年10月份,民政部、商务部等24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》(以下简称《若干措施》),对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工作作出全面系统安排,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正从“基础保障”向“品质升级”加速迈进。

《若干措施》紧紧围绕“消费”这一核心,并首次提到“促进养老服务供需适配”,对居家养老、社区养老、机构养老以及农村养老的不同需求提出了不同要求。其中“一刻钟养老服务消费圈”“康复辅助器具展示和配置服务(租赁)站点”“社区资源统筹利用”等关键词,不仅勾勒出未来社区居家养老的温暖图景,更指向一个核心需求——让康复辅助科技真正“下沉”到老人身边,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支撑。

迈步机器人最新研发的专门帮助下肢功能障碍者重新学走路的“三千步下肢外骨骼机器人”,正是这样一款精准契合政策导向、以科技赋能社区居家养老的“行走的守护者”。通过高强度、重复性的步行康复训练,刺激用户神经系统重塑,恢复运动功能及改善身体机能,社区、居家康复的理想选择。

从“医院康复”到“社区居家”

让专业康复触达“最后一公里”

传统康复治疗中,下肢功能障碍者往往需要频繁往返医院,依赖专业康复师一对一指导,时间、精力与经济成本高昂,这也成为许多老人“不敢康复、不愿康复”的痛点。三千步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,彻底打破了这一限制:具备“主动训练、被动训练、后退训练、原地行走、燃脂训练”多种训练模式,覆盖从神经刺激到机能恢复的全周期需求——无论是需要被动辅助完成基础步行的患者,还是希望通过主动训练强化肌肉力量的半失能老人,亦或是想通过规律训练提升代谢的慢性病群体,都能在这台“行走的守护者”上找到适配方案。

更关键的是,三千步可在医院、社区、公园、居家等场景中使用,老人无需舟车劳顿,在社区康复站点或家中即可完成高强度、重复性的步行康复训练,实现“像在医院一样专业,比去医院更便捷”的康复体验,让康复服务触达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从“器具展示”到“功能落地”

让康复辅助科技“用得上、用得好”

《若干措施》中提到“支持设立康复辅助器具展示和配置服务(租赁)站点”,本质是推动康复科技从“展品”变为“用品”。三千步在设计上,正是对这一要求的深度响应:轻量化机身、智能化操作界面(无需专业人员全程值守),以及针对社区场景优化的耐用性,使其完全具备“进社区、入站点”的落地条件。

例如,社区可将其纳入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,为有短期康复需求的老人提供灵活使用方案;或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、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,设立“智能康复角”,让机器人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“科技标配”。通过这种“设备+场景+服务”的整合,不仅降低了老人的康复门槛,更让政策中“资源统筹利用”的要求从文件变为现实。

从“功能恢复”到“生活重建”

用科技重塑老年群体的“行走尊严”

康复的终极目标,从来不是简单的“能走路”,而是“有尊严地生活”。三千步通过“神经刺激-机能恢复-身体机能改善”的科学路径,不仅帮助用户健全运动功能,更让老人重新获得独立行走、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——去楼下买菜、和老伙伴们散步、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……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,正是老年群体“生活品质”的核心体现。

当科技与政策同频,当产品与需求共振,三千步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不仅是一台康复设备,更是社区养老服务升级的“科技支点”。它用“行走的力量”,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“日迈三千步”的生活圈里,找回迈向美好晚年的勇气与底气。

未来,随着更多类似三千步的科技产品融入社区,我们有理由相信:“老有所养”将不再是简单的“有人照顾”,而是“有尊严、有质量、有温度”的幸福晚年。

Comments are closed.